听了这个故事,感慨破多:现实之中,确实存在一些不会“选木头”的教师,他们一谈起我们的班级、我们的学生,就会抱怨某某不是“那块料”。在他们眼里,除去几个称心如意的学生。其余的这也不可以,那更不是,就像那堆没用的木头。难道真是如此吗?听完这个故事,大家应该扪心自问:我知道学生吗?我像木匠如此考虑过问题吗?诚然,在选择木头这件事上,隔行如隔山。教师不是木匠,选木头不是他们的专业,校长别出心裁的用意,也只在于让全体教师了解:在倡导人本教育的今天,教师应该努力做一个“木匠式的老师”,以平等、有为、进步的见地看待学生,培养学生,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的“木头”。
其实,好木匠的见地就是进步的见地。每块木料都不是可以直接用的——即便再好的木材,也需要匠人精心塑造,通过锯、刨、凿等一系列工序,才能加工成理想的木料。
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好木匠的见地。由于只有如此的教师,才会真的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聪明能干之人,从而挖空心思发现和捕捉他们身上的亮点,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使他们潜在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;才会像木匠师傅那样不同对待,依据长短不齐、宽厚不一而分别设计,做成椅面、椅腿、横挡、乃至做成加固用的木楔。一句话,只有如此的教师才会使他的学生个个“成材”。